Sunday, December 16, 2007

十字路口--12月家書

在台北停留三個月之後,淑鳳帶著初步完成的六小時電視節目,再次前往以色列。與前兩次不同的是,這一次我帶著三個月電視台實作經驗,和更多對自己的信心與期許。另一方面,面對過去同工關係的緊張,也懷著些許不安。

走自己的路

在這裡的媒體事工發展一直受到兩個方向的牽引,一個是為本地宣教而進行的拍攝計畫,一個則是為廣大華人基督徒而做的介紹和報導。在時間和人力都有限的情況下,我原本期待可以分階段發展,然而在我離開期間,這裡的同工們已經開始新的本地宣教拍攝計畫,所以實際的情況是未來會分兩方面同時進行。為此,我嘗試讓自己可以在最有限的資源下,持續完成各項中文的拍攝計畫。
這項轉變雖然意外,可是對我而言卻也是走向自由的過程。之前我做了很多內部的溝通協調,現在顯得不那麼需要。在決定報導主題,採訪的時間地點上,未來也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。我開始思考在這裡訂報紙,接網路和衛星,購買二手車,以增加自己工作的獨立性和機動性,我也與台灣在此地的辦事處和媒體工作者有更多的聯繫,這些都是之前我沒有機會好好思考和進行的。
就在昨天,我嘗試自己架起攝影機錄自己,再用手提電腦進行簡單的剪接。這樣的摸索和學習十分有趣,也幫助我明白如何改進。另一方面,先後有幾位本地信徒嘗試瞭解我的事工並參與配搭事奉。我相信神正引導我們開始一些短而簡單的拍攝計畫,也藉此協助我們在此地建立工作團隊。請為我需要計畫的拍攝主題,尋找資料和交通往返的順暢代禱。也為禱告中的二手車和所需費用代禱。

開展重要連結

神在這段時間也持續開展我與各地華人之間的連結。有朋友在我回台灣的期間拜訪迦密山聚會處,從而聽聞我並且回台灣來找我;有朋友在美國持續祝福猶太人並且認識這類的機構和研究單位;有香港朋友在旅行社負責帶團來以色列;就在昨天我也認識一位來自北京的重要朋友。正如以色列處在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上,自古以來就扮演重要角色,神如今也使用迦密山聚會處連結各地愛以色列的華人信徒,成就祂在我們華人身上的呼召。
想到神在此地的作為,神國度事工的連結和拓展,就讓我充滿期待。對於自己身在此地正在扮演和即將扮演的角色,也感到戒慎恐懼。謝謝你們以禱告與我同工。

節期的問候

以色列已經進入冬天,今天早上我房間裡是攝氏12度。猶太人沒有聖誕節這一套,但此地的阿拉伯基督徒和外來客還是喜歡聖誕節的氣氛。你們應該也忙於教會各項聖誕福音事工吧,先送上聖誕節的祝福,願全地上平安歸於神所喜悅的人,一切榮耀歸於至高神!
正在落葉中的無花果樹這裡的冬天有兩樣風情,一方面某些樹木花朵開始凋零枯萎,但雨後的天空卻格外晴朗乾淨,在暖陽照射下讓人神清氣爽。我為著好天氣感恩,它們彷彿在歡迎我也給我一些時間適應。之前為著該購買哪種暖氣機而徵詢同工們意見,才發現冬天是十分花錢的。感謝神讓我買到一台二手的瓦斯暖爐放在客廳接待客人,也請記念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貧窮受凍的猶太百姓。

謝謝您的代禱關心 願神時刻與您同在

面對恨我的國家社會,我該如何去愛--為回教國家的基督徒發聲

最近看了一份去年底發表的文章,提到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徒人數正在大幅減少。呼應著前不久加薩走廊一名聖經協會的職員被謀殺,其他職員決定遷移到西岸,這篇文章更加深了我對回教地區基督徒處境的瞭解。讓我們用禱告支持他們。

關於基督徒人口變化的統計數字
二次大戰之後,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徒比例是20%,如今是1.7%。
以色列的基督徒群體在1948年建國之後成長了至少2.7倍。
從1948年到1967年間,三分之二的阿拉伯基督徒選擇離開巴勒斯坦地區。當時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理,加薩走廊歸埃及,以色列還沒有開始在鄰近地區發展屯墾計畫,更沒有隔離牆的設置。同時期,數以萬計的基督徒也正在離開他們在中東、亞洲和北非的回教政權國家。中東地區超過20個回教政權國家都同樣有基督徒人數下降的現象。
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阿拉伯基督徒人數增長的國家。從1948年大約3萬4千人,到2005年大約13萬人。(從這個角度來看,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福音前哨。)

在這篇文章當中,我也更多瞭解以色列設置隔離牆的用意和效果。
隔離牆之所以設置,目的在減少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恐怖攻擊。(換句話說,如果巴勒斯坦政權願意負起責任抑制恐怖主義的發展,巴勒斯坦人民很有可能免去隔離牆的不便。)
在隔離牆設置之前,恐怖攻擊造成平均每年103個以色列人死亡,688個人受傷;第一階段的隔離牆完成之後,就減少為28人死亡,83人受傷,減少了近九成的傷亡。

阿拉伯基督徒實際遭逼迫的經歷
基督徒婦女被強迫嫁給回教男子
因為發送聖經給想得到聖經的回教徒而遭到死亡威脅
基督徒婦女在壓力下必須穿著傳統回教服飾
教會被丟燃燒彈或被迫關閉
基督徒的土地財產被侵吞,得不到政府的保護
基督徒被誣告逮捕,要賄賂官員才能獲釋

這篇文章可以在www.jcpa.org的網站上找到,作者是Justus Reid Weiner,文章中引用的數據列有出處可以查詢,還列出其他文章可以參考。作者是希伯來大學人權和國際法的教授,也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作過訪問教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