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anuary 13, 2008

觀布希的中東行有感

台灣的立委選舉剛結束。我,一個台灣人,待在室內只有攝氏6-7度的迦密山上,思想著中東和平的契機。

先談談自己這一年來與人相處的體會。我的同工團隊中有一個人,不習慣跟人溝通。當他與你意見不同時,他不表達,只是放在心裡,用負面的態度和不配合作為回應。在多次嘗試解決問題和等待後,我選擇停止與他同工。
我得到的回應是,「我再怎麼受傷或生氣,都沒有拒絕與妳同工,妳怎麼能拒絕與我同工呢?」我心裡想,他有點像一個天天對妻子施以精神虐待的丈夫,當有一天妻子終於決定離開他時,他卻氣餒錯愕地覺得被拋棄。
當一個「關係」中只有一方願意付出,另一方不願意改變而只想獲取時,我看不出維繫這個關係的價值。

中東和平有其先決條件,當布希要求以色列退還部分土地給巴勒斯坦人時,他指出,要達成和平協議,必須滿足兩項條件:1. 確定一個得到承認而且可切實受到保護的以色列邊界,2. 建立一個主權獨立、可持續發展的巴勒斯坦國。當我見到這兩點時,我明白布希終將無功而返。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建立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兩個國家時,當時的以色列已經同意讓聯合國「建立一個主權獨立、可持續發展的巴勒斯坦國」,這一直不是巴勒斯坦建國無法成功的原因,問題在第一點。
從20世紀的歷史來看,在1947年前,現在的以色列地大部分的居民是阿拉伯人,但當時的土壤貧瘠,人民生活條件並不好。許多猶太人願意花大錢買下荒地回來開墾,還要冒著被周圍的阿拉伯居民攻擊逼迫的危險,只為了相信聖經的應許,期待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。所以當1947年以色列有機會建國時,他們也同意巴勒斯坦國的建立,問題發生在巴勒斯坦這方。
對阿拉伯人而言,承認以色列等於拱手讓出自己的土地,而容許以色列的存在,不只是讓巴勒斯坦受到威脅,更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威脅。這是多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無法背負的歷史罪名,即使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阿拉法特亦然。
也就是說,巴勒斯坦人要金援,要建國,可是不願承認以色列存在的權利,也不承諾會約束境內推翻以色列政權的攻擊行動。以色列怎樣可以讓巴勒斯坦人滿意呢?無法。除非以色列不存在。

在從香港飛特拉維夫的班機上,我與一個30歲的猶太人交談,他主張用土地換和平,但我對他說,「我不相信失去了土地,你們可以得到和平」。他說,他希望我說的不是事實。我想,對於渴望shalom(希伯來文:平安)的猶太人而言,他們和總理歐麥特同樣期待透過和談,和某些對自身的限制,能夠得到巴勒斯坦善意的回應。
至於巴勒斯坦當局呢,大筆金援由聯合國、美國、歐盟和俄羅斯進入巴勒斯坦,可是流向不明。境內的阿拉伯人承認以色列領土的人民生活品質比較好,有人抱怨政府不公義,律師只要錢,不願協助貧苦者伸張正義。有本事的人都嘗試出國讀書、移民,不要留在本地;基督徒被迫隱姓埋名,甚至遭人暗殺。整個巴勒斯坦是一個壓力鍋,當人民生活品質不佳時,或是派系內鬥互毆,或是責怪政府,而政府則教導人民把一切問題都怪罪到以色列政府頭上。

只要以色列存在,中東和平就遙遙無期。不過,耶穌並不要我們祈求地上的和平,正如基督徒在世上有苦難一樣。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避免末世的各項動亂和逼迫,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面對。
閉上眼睛,腦海中浮現Rami Ayyad(在加薩走廊被暗殺的聖經協會職員)的家人的畫面。他死時26歲,妻子大著肚子,還有兩個年幼的兒子。
作基督徒和作猶太人都不容易。但願主所賜的喜樂和頌讚作我們每天的力量。